You don't have subscription towards this course. Please upgrade your subscription here.
課程簡介:
說到信仰上的「文化差異」、「價值觀不同」及「語言隔膜」等問題,很多人只會認為這些只是宣教士需要面對的。但其實每當我們翻開聖經,我們都像宣教士一樣需要面對同樣的問題。因為聖經並非以列點式來記述從神而來的永恆真理,卻是用幾千年前的人物、故事來盛載這些真理。而這些人物和故事與我們之間就有著文化、價值觀和語言的差異。就以我們熟悉的經文為例,使徒行傳二章14至42節,在五旬節當日彼得的一篇講道,就有三千人接受耶穌為他們的主。經文描述他們對彼得所說的話感到「扎心」!但為何今天我們讀到這段經文時,沒有即時覺得「扎心」?原因之一當然是聖靈在那時那地在那群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身上工作;但除此之外,這與他們當時的情況、所用的語言及他們所熟悉的經文有關。所以,要解讀這段經文,就不能缺少這幾方面的認識。這課程會探討為何聖經中的文化和價值觀會在基督教發展史中失傳,也會嘗試從聖經、歷史文獻、猶太傳統、古希伯來語、考古發現……帶領參與者進入一個古代的社會,以此為起點來更深認識神和祂的真理。
課程內容:
- 重要的根源
- 尋索古代希伯來思想模式
- 聖經時期的「猶太化」
- 拉比式教導(一)P.A.R.D.E.S
- 拉比式教導(二)Hillel 的七條釋經守則(上)
- 拉比式教導(三)Hillel 的七條釋經守則(下)